? 單志廣
從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時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體學習又一次聚焦,再到今年全國兩會共商國是時深入闡釋,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已經形成高度共識。
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中之重,依托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未來,我國需要以“等不得”“慢不得”“誤不得”的緊迫感,大膽闖、大膽試,將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突破口,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頭戲。
第一,堅持國際趨勢與國內形勢相結合,深刻認知未來產業對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
從全球發展趨勢看,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向縱深推進,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贏得國際競爭戰略主動權的關鍵。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時期,信息、生命、制造、能源、材料、空天等領域的技術突破不斷涌現、應用持續深化,全球創新版圖與經濟結構被不斷重塑。近年來,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均加快前瞻布局顛覆性、變革性技術和產業,積極謀求未來產業全球領導權。美國、歐盟、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紛紛出臺實施關于未來產業的戰略規劃、法案法規或投資計劃,強化前沿技術研發、創新未來產業孵化。未來產業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
從歷史維度看,誰先贏得了未來誰就贏得了時代。那些能夠緊抓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機遇,率先突圍革命性技術、形成一批引領時代的未來產業從而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國家,往往能夠掌握國際競爭的主動權與話語權。
結合全球趨勢與歷史鏡鑒,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時不我待、刻不容緩,事關中長期全球經濟主導權的更替、國家競爭新優勢的興衰,將成為新一輪大國經濟競爭的重要戰場。
從國內形勢看,新質生產力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我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性交匯中逐步孕育形成。同樣是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改革攻堅克難推進期等多期疊加階段,亟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打造更先進的新質生產力,從更多依靠增加要素數量的“外延式增長”,轉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技術密集度高、成長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發展空間廣的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體現。相比傳統生產要素,未來產業更多凸顯技術、數據、信息、知識等新型生產要素的密集投入,將推動生產函數發生質的變化、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推動我國經濟從更多依靠原有支柱產業的持續擴張轉向更多依靠新興支柱產業的培育壯大,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堅實的戰略支撐。
第二,堅持“有中育新”與“無中生有”相統籌,以未來產業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區域引擎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在以未來產業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一方面,未來產業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各地依托未來產業有望培育形成一批千億元級甚至萬億元級新支柱產業與產業集群,成為區域經濟的新增長極。另一方面,不同地區科教資源、產業基礎、應用場景存在較大差異,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套用一個模子、不能搞齊步走,要在“有中育新”與“無中生有”的結合中培育一批未來產業。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眻猿忠虻刂埔?、講求實事求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要推動各地“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對于以未來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避免一哄而上追逐風口,又要避免認為高不可攀而不敢作為;既要敢于前瞻部署,也不能脫離地方實際;既要有必需的敏銳和熱情,也要保持充分的冷靜與清醒。
做好“無中生有”與“有中育新”有機結合。當下,領先城市與經濟大省需要面向科技前沿、“無中生有”開辟新產業新領域。如北京、上海、深圳以及江蘇、浙江等擁有國家實驗室、大院大所、大科學裝置等科技基礎優勢與產業基礎優勢,有條件、有責任扮演“先行者”與“試驗田”的角色,要超前部署一批能夠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興產業,率先形成全國新質生產力的“增長極”。中西部地區更適合“有中育新”,依托傳統優勢產業與特色應用場景,聚焦未來產業的細分賽道發力。如青海省依托本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謀劃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新領域。甘肅省依托能源稟賦優勢與特色學科基礎,重點布局氫能、人工智能等領域。
第三,堅持“新樹發新枝”與“老樹吐新芽”相結合,將未來產業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產業載體
還是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未來產業是以前沿技術驅動、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的產業,是引領新質生產力、推動重大科技創新產業化的有力引擎。未來產業既要來源于“新樹發新枝”,在前沿創新領域開辟新賽道、打造新優勢,作為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新支柱、新引擎,同時也要注重“老樹吐新芽”,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掘新業態、新模式。
一方面,顛覆性技術在誕生之初往往讓大多數人“看不上、看不懂”,但能另辟蹊徑帶動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形成讓人“跟不上、比不了”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要跟蹤世界科技前沿、把握產業變革趨勢,加強科技變革的戰略預見,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搭建跨學科、大協作、高強度的協同創新平臺,按照“科學—技術—產業”邏輯,沿著從“0”到“1”再到“N”的道路,推動顛覆性技術從實驗室到生產車間再到大市場,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加快產業化,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不能被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可從傳統產業中孕育出新產品、新品牌、新質量、新業態、新模式。如山西省立足煤炭資源大省的深厚基礎,結合產業綠色化轉型的發展要求,大力發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產業,具體是以綠色化、高效化為目標,在燃煤發電、現代煤化工、煤炭加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方面,推動煤炭由單一燃料屬性向燃料、原料方向轉變,實現煤炭分級分質利用和高碳能源向低碳化利用。
第四,堅持國企“頂天立地”與民企“鋪天蓋地”相協同,將未來產業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典型模式
企業是發展的主體,是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者、先鋒隊,需要發揮各類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未來產業要成為不同主體協同創新的典型樣板,既要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力量,發揮其“頂天立地”的優勢,也要民營企業大顯身手,在“鋪天蓋地”中推動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一方面,央企國企能在國家戰略領域承擔著更多重大創新使命,能夠在未來產業發揮其資源強、人才聚等優勢,引領重大科技創新和探索重點產業發展。央企擁有科技人才120萬,2023年研發經費投入1.066萬億元,接近全國的1/3,形成以國產大飛機、國產大型郵輪、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第四代核電機組為代表性的標志性成果。未來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央企國企要把發展新質生產力同做強做優主業、提高經營業績考核導向性精準性、調動企業領導和科技人才積極性等重點工作緊密結合起來,重點發力技術源頭、產業升級、產業生態,敢于走最難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堅固的堡壘。
另一方面,民營企業是天然的地瓜經濟,“一有陽光就燦爛,一有雨露就發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最具創新活力的生力軍。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研發投入和研發人員、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民營企業最貼近市場、最清楚應用、最有條件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成長、經濟增長。要重點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積極參與未來產業發展之中,讓他們身份更有認同、情感更有歸屬、更自信地在廣闊舞臺大顯身手,讓民營企業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新質生產力的“大江大?!?。
(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未來產業和平臺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3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